经济名词——停业点
来源:
|
作者:pmo38f1ec
|
发布时间: 2018-05-03
|
2041 次浏览
|
分享到:
停业点是指在厂商理论中,市场价格恰恰可以弥补平均可变成本且无多余的点。这时,企业每期的损失恰好等于它的固定成本,与停业关门的后果一样。
停业点(Shutdown Point)
个人认为,停业点是指经济体净收益为0时,经济体作出是否停业判断的时间节点,在这一时间节点上,经济体需要预判是否可持续经营,可持续经营意味着净收益为0的情况下,收入仍可以抵消总固定成本,尤其是前期资产投入所产生的逐步消耗,反之则不可持续经营,尤其是需要增加投入时更需要判断。
停业点是指在厂商理论中,市场价格恰恰可以弥补平均可变成本且无多余的点。这时,企业每期的损失恰好等于它的固定成本,与停业关门的后果一样。
西方经济学中把收入等于变动成本的点称为“停业点”,在停业点以上到盈亏平衡点以下的曲线上,收入在弥补变动成本后的边际利润小于固定成本,营业机构产生小于固定成本数额的亏损。在这种情况下,机构的存在经济上仍然是有价值的,因为它还能弥补部分固定成本,减少亏损数额。但是当机构处于“停业点”下方时,收入小于变动成本,边际利润率为负数,不仅不能弥补固定成本,就连变动成本也无法弥补,经营规模越大则亏损越多,机构彻底丧失了其存在的经济价值,只有停止经营才能减小亏损。
解释:
停止营业点是平均可变成本(AVC)和边际成本的交点。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的平均收益等于平均可变成本,厂商可以继续生产,也可以不生产,也就是说,厂商生产或不生产的结果都是一样的。由于在这一均衡点上,厂商处于关闭企业的临界点,所以,该均衡点也被称作为停止营业点或关闭点,而平均收益完全低于平均可变成本就是亏本模式,则停业。比如产雪糕的,固定成本已经投入了,以后每生产一个雪糕成本3元,赚3元,那么生不生产其实无所谓了,就是停止营业点,暗含那笔固定成本已经花了就不能再计入决策内。
短期停业分析:
在短期中,厂商有亏损时,要不要继续生产呢?还是马上关门大吉?这要看继续生产或停业哪一个亏损较大而定。短期成本包括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停业总收益自然全无,但仍要负担固定成本,因此利润等于负的固定成本。换言之,停业不生产不只是没有利润,而且有总固定成本那么多的亏损。如此,只要生产亏损低于总固定成本,继续生产仍比不生产划算。
短期中,厂商若亏损,是否应马上停业,决定于亏损是否超过总固定成本,只要亏损小于总固定成本,继续生产比停业有利。
由此我们可以获得几个结论:P=MR
1、厂商利润最大的产量,是在MR=MC时的产量。假设厂商经营的目的是为追求最大利润,则生产 MR=MC之产量,以达目的。故在其他条件不变下,厂商不会改变其行为,视为均衡;MR=MC点所对应的产量,即是均衡产量。
2、完全竞争厂商对固定的市场价格,因此P≣AR=MC,而其均衡条件也变成P=MC。
3、如果在任何产量下,P 都小于 AC,则厂商生产任何产量都会有亏损。此时,P=MC点是亏损最小的产量。如果ACgeMC>AVC,则亏损最小的生产仍比停业有利,是有亏损下的短期均衡。
4、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停业,是在价格等于 AVC 最低点时。若价格再低,则厂商关门损失总固定成本才是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