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名词——市场出清
来源:
|
作者:pmo38f1ec
|
发布时间: 2018-03-23
|
460 次浏览
|
分享到:
市场出清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一般的经济分析中, 常常假定通过价格机制, 可以自动实现市场出清, 即价格的波动决定了消费者的购买量和厂商的生产量, 并使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但是, 在现实经济中, 影响市场出清的有许多因素, 例如, 在不同的产业结构中, 产品的同质性、需求和供给的变动性、存货量以及生产的计划性等有较大的差别, 这导致不同产业中厂商行为的较大差别, 这些都会对市场出清过程产生很大的影响。
市场出清(Market clearing)
个人认为,市场出清是一个理想化的概念,即自由竞争市场下需求和供给始终在一定的价格认知上保持平衡,但完全的自由市场竞争是无法实现的,基于信息不对称以及区域的分割,甚至替代品的出现,供需平衡仅能在产品市场化的前中期整体保持平衡,在后期并且寡头垄断出现后出现以供应为基础的平衡。
市场出清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一般的经济分析中, 常常假定通过价格机制, 可以自动实现市场出清, 即价格的波动决定了消费者的购买量和厂商的生产量, 并使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但是, 在现实经济中, 影响市场出清的有许多因素, 例如, 在不同的产业结构中, 产品的同质性、需求和供给的变动性、存货量以及生产的计划性等有较大的差别, 这导致不同产业中厂商行为的较大差别, 这些都会对市场出清过程产生很大的影响。
具体来说,市场出清是指在市场调节供给和需求的过程中市场机制能够自动地消除超额供给(供给大于需求)或超额需求(供给小于需求)市场在短期内自发地趋于供给等于需求的均衡状态。在给定的价格(P)之下,市场上的意愿供给等于意愿需求。
简单模型:
最简单的市场出清模型假定: 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交易成本为零, 不存在影响供求双方的不确定因素。通过价格的调节, 供求达到相等, 这就是标准的完全竞争市场出清模型。在这一模型中, 价格机制是实现市场出清的唯一因素, 并对供求状况作出反应。这一模型的均衡方程为:
D( p) = S( p)
式中,D代表需求曲线,S代表供给曲线,p代表价格。价格的变动不仅受供求数量的影响,而且,反应供求曲线的性质,特别是受供求曲线的价格弹性的影响,通过价格变动的调节作用,直至达到供求均衡。当供给或需求发生变化时,价格也会及时调整,实现市场出清。所有的卖者和买者都接受相同的价格。
如果市场上只有少数几个厂商,相互间存在依存关系,完全竞争市场出清模型就不适合了。这时,需要用寡头竞争的市场出清模型来描述。可以建立多种寡头模型,这些模型一般都假定,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上,所有的卖者和买者都得到满足,价格调节的交易成本为零。在寡头模型中,价格变动与完全竞争模型中的情况不同,因为,各厂商知道价格的变动很可能导致相互间的价格战,所以,即使生产成本发生变化,价格也可能保持不变。这样,在许多寡头竞争的市场出清模型中,价格并不灵敏地反映成本。总之,在寡头竞争条件下,厂商间的博弈行为对市场出清产生重要影响。
如果市场上只有一家厂商,就形成了垄断模型。根据垄断理论,厂商决策的原则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通常情况下,价格高于边际成本。同完全竞争模型和寡头模型一样,在垄断模型中,在一定的市场价格水平上,需方和供方都得到满足,资源配置的成本为零( 运用市场价格对资源和产品进行配置是没有交易成本的)。并且假设,需求曲线是已知的,价格变动与不同买者的行为具有完全的相关性。垄断模型描述了垄断厂商如何对供求变动作出反应。例如,如果边际成本发生变化,由于新的边际成本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的相互作用,价格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一般情况下,在完全竞争模型中,成本的变动会导致价格的相同变动; 而在垄断模型中,价格的变动可能小于成本的变动幅度,也可能大于成本的变动幅度。
假定在垄断模型中,需求曲线上线性的,边际成本1元,垄断价格5元,当边际成本提高到3元时,垄断价格可以从5元提高到6元。此时,价格的变动比边际成本的变动幅度小。但是,如果是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价格提高的幅度将与边际成本上升的幅度相同。
如果假定垄断厂商面对的需求曲线具有不变的需求弹性和不变的边际成本。垄断价格等于边际成本之上的固定加价。如果加价超过1,价格提高的幅度就会大于边际成本上升的幅度。例如,假定需求弹性为-2,如果边际成本为1,垄断价格等于2。如果边际成本提高到3,垄断价格就会提高到6,即价格上涨幅度大于成本提高的幅度。而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价格上升的幅度只会与成本上升的幅度相等。总之,价格变动与成本变动的关系同需求曲线的形状有关。
案例:
原声吉他市场的供给与需求
市场在500美元的水平出清。在700美元的水平下,会有400把吉他过剩,在300美元的水平下,会短缺400把吉他。
在自由市场中,生产者当然可以想卖多少钱就卖多少钱,消费者也可以想给多少钱就给多少钱。假设市场价700美元。如果吉他生产者计划每把吉他卖700美元,供给量会超过1000把,增加到1200把。但是,市场是由买方和卖方两方面组成的,卖方在价格较高的时候愿意增加产量,这时潜在的买主会减少预计的吉他购买量。需求量会降低到只有800把。
消费者能买到在700美元水平上他们愿意购买的所有吉他(需求量是800把),但是生产者会发现他们生产得太多了。他们生产了1200把吉他,计划全部卖掉。二者的差是400把,生产者不愿看到产品积压在仓库里。这时的市场就不是完全协调的,出现了吉他的过剩。当供给量大于需求量时,就会出现过剩。卖方在自由市场中能做的,也是他们通常的做法,就是降价。
我们可以预计市场上吉他的价格会从700美元跌到500美元一把。随着价格的下降,潜在的购买者是很敏感的:需求量会从800把上升到1000把。同时,供给量会从1200把降到1000把。这时就没有吉他过剩了:买方和卖方的计划完全吻合;市场在500美元的水平上达到完全协调状态。卖方再也没有动机通过降价与其他卖方竞争了。 考虑相反的情形。假设当前的市场价格低于500美元一把。在每把吉他卖300美元时,人们会急切地计划购买1200把,但是生产者只计划生产和销售800把。当生产者的生产计划完成后,很多消费者会失望,他们想买吉他可是发现吉他都卖完了。这时就出现了短缺。卖方会动用计划内的存货,发现他们卖得要比原来预期的多。
一个失望的购买者会出高价买吉他。如果消费者对吉他的报价越来越高,卖方会生产更多的吉他。随着市场价从300美元涨到500美元,供给量会随之增长,同时,上涨的价格也使需求量从1200把下降到1000把。不管是人们真的提高了购买吉他的报价,还是卖方发现可以用提高售价和增加销售量的办法来取代买方报价,市场价总有升高的趋势,短缺现象会随之消失。
竞争在市场过程当中是无处不在的。但是,卖方倾向于和卖方竞争,买方倾向于和买方竞争,而不是买方和卖方竞争。再看短缺的例子。失望的买主互相竞争,或者是出高价竞买,或者是证明自己在定价更高的时候也愿意购买。竞价的过程会减少短缺。卖吉他的人当然愿意能卖多贵就卖多贵,或者急于卖给出价更高的人。相反地,在过剩的情况下,卖方相互竞争,争相吸引顾客,甩掉多余的存货。不是买方和卖方的竞争,而是卖方和卖方之间的竞争。竞争不是通过暴力或骚乱,而是通过降价。
因此,价格在短缺的时候倾向于上涨,在过剩的时候倾向于下跌。竞价的过程一直要进行到短缺或过剩得到缓解为止。在这个例子里,就是到500美元时为止。如果没有短缺,买方也就没有出高价的动机了。如果没有过剩,卖方也就没有降价的动机了。经济学家通常把这一价格称为市场出清价格。所谓市场出清,就是既没有短缺,也没有过剩。买方的计划和卖方的计划完全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