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名词——内在稳定器
	
	
		
	来源:
	|
	作者:pmo38f1ec
	|
	发布时间: 2018-03-13
	|
	348 次浏览
	|
	 分享到: 
	 
		
	
			 
	 
		
	所谓“内在稳定器”是指这样一种宏观经济的内在调节机制,它能在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情况下自动发挥作用,使宏观经济趋向稳定。财政政策的这种“内在稳定器” 效应无需借助外力就可直接产生调控效果,财政政策工具的这种内在的、自动产生的稳定效果,可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行发挥调节作用,不需要政府专门采取干预行动。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效应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累进的所得税制和公共支出尤其是社会福利支出的作用。	
	
	
		
			内在稳定器(Built-in stabilizers)又称自动稳定器(Automatic stabilizers)
个人认为,内在稳定器是政府基于长期的社会习惯衍生出的普世认可的经济制度,这些经济制度是在人们的接受限度内进行经济平衡的调节,常常这种调节表现出有限性,其本身基于的是社会规律,而考虑不到个体的不同,但平均值作为标准值得参考力度着实较弱。
所谓“内在稳定器”是指这样一种宏观经济的内在调节机制,它能在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情况下自动发挥作用,使宏观经济趋向稳定。财政政策的这种“内在稳定器” 效应无需借助外力就可直接产生调控效果,财政政策工具的这种内在的、自动产生的稳定效果,可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行发挥调节作用,不需要政府专门采取干预行动。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效应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累进的所得税制和公共支出尤其是社会福利支出的作用。
内容:
1、累进的所得税制
累进的所得税制,特别是公司所得税和累进的个人所得税,对经济活动水平的变化反应相当敏感。如果当初政府预算收支平衡,税率没有变动,而经济活动出现不景气,国民生产就要减少,致使税收收入自动降低;如果政府预算支出保持不变,则由税收收入的减少导致预算赤字发生,从而“自动”产生刺激需求的力量,以抑制国民生产的继续下降。
2、公共支出尤其是社会福利支出
在健全的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制度下,各种社会福利支出,一般会随着经济的繁荣而自动减少,这有助于抑制需求的过度膨胀,也会随着经济的萧条而自动增加,这有助于阻止需求的萎缩,从而促使经济趋于稳定。如果国民经济出现衰退,就会有很多人具备申请失业救济金的资格,政府必须对失业者支付津贴或救济金,以使他们能够维持必要的开支,从而使国民经济中的总需求不致下降过多;同样,如果经济繁荣来临,失业者可重新获得工作机会,在总需求接近充分就业水平时,政府就可以停止这种救济性的支出,使总需求不致过旺。
3、私人储蓄和公司储蓄。一般家庭在短期内收入下降时,一般不减消费,而是动用过去的储蓄;在收入增加时,也不立即增加消费,而是增加储蓄,使消费保持相对的稳定。公司也是如此,在收入减少时,不轻易减少股息,而是减少保留利润;在收入增加时,也不轻易增加股息,而是增加保留利润。
分类:
1、财政政策中的自动(内在)稳定器和积极的财政政策
税收的自动变化。在经济扩张和繁荣阶段,随着生产扩大就业增加,国民收入GNP和居民收入增加,政府税收会相应增加,特别是实行累进税制的情况下,税收的增长率超过国民收入增长率。税收增加意味着居民可支配收入减少,因而具有遏制总需求扩张和经济过热的作用。当经济处于衰退和萧条阶段时,国民收入GNP下降,税收相应减少。可见,在税率既定(给定)不变的条件下,税收随经济周期自动地同方向变化,起着抑制经济过热或缓解经济紧缩的作用。
政府转移支付的自动变化。财政转移支付(包括失业救济金和各种福利支出)有助于稳定可支配收入,进而稳定消费需求。在经济繁荣阶段,失业率下降,失业人数减少,失业救济金和其他福利的支出会随之自动下降,从而抑制可支配收入和消费需求增长;反之,在经济萧条阶段,失业率上升,失业人数增加,失业救济金和其他福利的支出会随之自动上升,从而抵消可支配收入和消费需求下降。
政府维持农产品价格的政策。这实际上是以政府财政补贴这一政府转移支付形式,保证农民和农场主的可支配收入不低于一定水平。在经济繁荣阶段,对农产品的需求增加,农产品价格上升,政府根据农产品价格维持方案,抛售库存的农产品,吸收货币,平抑农产品价格,以减少农民和农场主的可支配收入;而在经济萧条阶段,对农产品的需求减少,农产品价格下降,政府根据农产品价格维持方案,
增加政府采购农产品的数量,向农民和农场主支付货币或价格补贴,增加他们的可支配收入。
个人和企业储蓄的自动变化。由于边际储蓄倾向是递增的而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所以,在经济恢复及繁荣阶段,随着个人和企业的收入增加,他们的储蓄增长的幅度会更大而消费需求增加得较少;相反,在经济衰退和萧条阶段,随着个人和企业的收入减少,他们的储蓄也会减少得更多而消费减少得较少。
以上各项均具有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它们的作用越健全,经济运行越不需要政府干预。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这类“自动稳定器”只能缓和经济衰退或抑制通货膨胀的程度,而不能根本扭转经济衰退与通货膨胀的趋势,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因而政府根据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干预,仍是必不可少的。
2、货币政策与收入政策中的自动(内在)稳定器
利息率效应(凯恩斯效应)。由于利率变动能刺激或抑制投资,所以在货币供应量不变的情况下,利率变动有自动调节社会总需求、调控与稳定物价的作用。根据前面已讲过的内容可知,在货币供应量M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商品供给减少 → 使物价上升 → 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L1上升 → 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L2下降 → 利率r上升 →投资下降 → 有效需求减少 → 自动抑制通货膨胀;反之则反是。
实际货币余额效应(庇古效应)。在人们手持货币数、量既定的情况下,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实际货币余额)与物价反方向变动,这使得人们持有的货币数量具有调节物价、稳定经济的功能。当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时,人们持有的货币数量不变,但所能购买的商品数量减少,人们就会自动减少消费,这样会使有效需求减少,从而自动抑制通货膨胀,避免经济过热;反之,当物价下跌时,同量货币能买到更多的商品,人们会自动增加消费,扩大有效需求,从而自动阻止物价继续下跌,防止经济衰退过多。
再分配效应。如前所述,通货膨胀会导致收入再分配,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作用,这种再分配就具有了自动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假设国民收入简单区分为劳动收入(工资)和非劳动收入(利润)两部分,如果发生通货膨胀使物价上涨,就意味着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劳动收入(工资)所占的比例下降非劳动收入(利润)所占的比例上升。这会使整个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下降(因为非劳动收入(利润)是资本家的收入,在这种收入随通货膨胀而增加时,其边际消费倾向必然大幅下降,其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将大幅下降,同时劳动者因实际收入下降必然减少消费,从而使整个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下降),社会有效需求减少,通货膨胀会自动得到抑制。此其一;其二,社会上获得收入的人分为靠租金、退休金、养老金获得收入的“被动收入者”和靠工资、利润获得收入的“主动收入者”两类。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前者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下降,后者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上升。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作用下,后者的消费支出相对减少,从而抑制有效需求,进而抑制通货膨胀。
必须指出,自动稳定起对于平衡供求、稳定物价、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有一定作用,但作用有限。它只能缓和经济衰退或通货膨胀的程度,而不能改变它们的总趋势。仅靠期自动调节,远不能保证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必须有政府的适度干预,国民经济才能健康运行。
作用:
内在稳定器自动地发生作用,调节经济,无需政府作出任何决策,但是,这种内在稳定器调节经济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它只能减轻萧条或通货膨胀的程度,并不能改变萧条或通货膨胀的总趋势;只能对财政政策起到自动配合的作用,并不能代替财政政策。因此,尽管某些财政政策具有内在稳定器的作用,但仍需要政府有意识地运用财政政策来调节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