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名词——供给冲击
来源: | 作者:pmo38f1ec | 发布时间: 2018-01-06 | 323 次浏览 | 分享到:
供给冲击(Supply Shock)

个人认为,供给冲击不论是在人为操作或是不可抗力下使得供给方(即生产者)必须调整产出以及价格,短期内产生购买力不足,进而被迫通货膨胀以增加形式上的购买力,但却导致普遍社会购买力的实质下降。这其中也会涉及生产力下降的问题,但这种下降并不意味着真正的生产力下降而是一种无法保持的状态。

供给冲击(Supply Shock)指对经济产生如下影响的冲击:它改变了生产产品与服务的成本,从而改变了厂商所要求的价格水平(因此也称为价格冲击Price Shocks)。
分析某项事件属不属于供给冲击,应该从生产成本的角度去分析。其必须使总供给曲线发生移动,例如对大量农作物产生破坏的霜冻、洪水和干旱等自然灾害造成食品的供给减少,推高了食物的价格,就是一种不利的供给冲击(也有称为逆向供给冲击,Adverse Supply Shock)。
例如,石油进口价格的变化;对大量农作物产生破坏的霜冻、洪水和干旱等自然灾害;经济体中劳动力教育水平的变化,或者劳动力愿意参加工作的工资率的变化;甚至于技术的变革与进步等等,都可能引起生产能力和生产成本的变化

影响:
供给冲击通常使总产出与利率或通胀率产生反方向的变动。例如,石油进口价格的大幅度上升会引发通货膨胀,因为生产成本将上升最终导致了产成品价格的上升。在短期内,通货膨胀率的上升会引起更高的名义利率。在这样的情况下,总产出就会下降。这是因为随着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经济的生产能力下降,经济中个体的购买力也会随着产品价格的上涨而下降,于是,GDP开始下降。
新凯恩斯主义的观点是,当供给冲击对总供给不利时,总供给曲线左移,会引发滞胀,如1974年和1979年OPEC两次运用其市场势力限制石油出口;若供给冲击对于总供给有利,则可以带来低通货膨胀率和低失业,如上世纪90年代的克林顿“新经济”,就是得益于技术进步对于总供给的有利影响。注意,这里提到的是短期总供给。
而实际上,对于供给冲击提得最多的是新古典宏观,即真实经济周期学派(RBC),该理论的特色是市场持续出清。在RBC理论中,供给冲击是经济波动的最主要因素:如不利的暂时性冲击会导致产出减少,物价上涨,实际利率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