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名词——萨伊法则
来源: | 作者:pmo38f1ec | 发布时间: 2018-04-23 | 584 次浏览 | 分享到:
萨伊法则(Say's Law)

个人认为,萨伊法则认为收入、消费、储蓄是相同的,共同基于交换原则,并且一切的生产目的本质上都是为了满足交换欲望,而基于这种交换欲望,生产总是基于需求而产生的,因此总体来看供给和需求始终保持的平衡。

萨伊法则,或称萨伊定律、赛伊法则的意思是说,每个生产者之所以愿意从事生产活动,若不是为了满足自己对该产品的消费欲望,就是为了想将其所生产的物品与他人换取物品或服务。
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经济学家萨伊(Jean Baptiste Say) 否定生产过剩的存在,提出了著名的"供给能够创造其本身的需求"(Supply creates its own demand)的观点,即所谓的"萨伊定律" (Say's Law)。萨伊认为商品买卖实质上是商品交换,货币只在刹那间起媒介作用。产品总是用产品来购买,买者同时也就是卖者,买卖是完全统一的。因此,商品的供给会为自己创造出需求,总供给与总需求必定是相等的。局部供求不一致也会因价格机制的调节而达到均衡。 
基本含义有两点: 
1、任何产品的生产除了满足自身的需求之外,其余部分总会用来交换其他产品,形成对于其他的需求,即供给创造需求;也就是说需求是无限的; 
2、由于任何生产活动创造出参与该产品生产的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人们的收入除去用于个人消费之外的剩余部分形成储蓄,并全部转化为投资。即储蓄=投资,也就是说资本的使用是无限的。

基本要点:
1、由于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商品的价格能够有效的使商品的供求均衡;工资作为劳动的价格,能够自发调节着劳动的供求均衡;利息作为资本的价格,能够自发调节着资本的供求均衡;即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市场出清。因而不会存在着长期的、普遍的和全面到的生产过剩。 
2、由于货币是交换的媒介,在交换中发挥着瞬间的作用,所以,卖就是买,买也就是卖;另一方面,由于人们的消费是无限的,所以只要能够生产出来,就一定会有消费。即供给会自发创造需求。 
3、由于利率的大小与储蓄成同方向变动,利率的大小与投资成反方向变动,所以在资本市场上,通过资本供求关系的变动引起利率的升降变化,并最终使储蓄=投资。即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

主要论点:
1、利息论
马歇尔教授说:“一个人用他储蓄的那部分收入来购买劳动和商品,和他用所谓花费的那部分收入来购买是完全一样的,这是一条人所熟知的经济原理。当他使他所购买的劳动和商品用于生产财富,他指望从这种财富生产得到将来享受的手段时,他被认为是进行储蓄。”简而言之,收入的公式就是:
收入=消费+储蓄
这符合萨依定律供求永远相等的原则,收入(供给)等于消费+储蓄(需求),不过对货币形式的资本储蓄却可以看出后期古典学派悄悄地修改了萨依定律的假设前提。
由于消费和储蓄两者一样,而储蓄又最终转化成对生产资料的投资,不论资金用于消费和投资两者都是一样,利率只是均衡储蓄和投资的价格。在这里,储蓄代表了货币形式的资本供应,投资代表了货币形式的资本需求。
这理论成为古典学派对利息和投资的表述,流行于二战前的英法经济学界。但并非凯恩斯利率理论出现之前唯一的利率理论,例如瑞典的维克塞尔便提出另一利率理论。
2、劳动市场
按照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庇古在其所著的《失业论》发表的观点,庇古教授认为除了一般的摩擦性失业和一般自愿失业者外,整个经济应该是达到充分就业。根据萨依定律,总需求的价格等于总供给的价格,社会的商品并不会出现生产过剩,那么总产量和边际生产率(马歇尔创造的概念)将达到最高水平,工人的工资相等于劳动的负效用(马歇尔创造的另一个概念),除非工人不满意现有工资水平外,社会不可能出现失业。古典学派将上述现象归入自愿失业,以维持萨依定律所依据的是非自愿失业。所以庇古教授提出解决失业的方法就是工人自愿降低货币工资,从而令劳动市场的供给和需求达致均衡,并且反对工会制定过高的工资水平。
3、旧货币量
根据萨依定律的假设前提和收入的公式,货币形式的资本只有储蓄,然后投资这个选择(消费的那部分属于资本家的利润),而货币只有交换媒介的用途,所以衍生了古典学派的货币数量论。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人们会将拥有的所有货币尽快购买消费品或生产资料,而避免货币或资金闲置所损失的机会成本。这理论进一步推论,货币流通数量不会影响实际经济变量(如产量、实际工资、就业人数等),“仅能影响这些实际变量的货币数值的大小。”货币被彻底认为只是价值的量度和交换媒介,作为商品的特质遭到忽视,当中货币的价格变化不但没有受到重视,更得出了货币不会影响其他变量的结论。
凯恩斯指出,古典学派盲目笃信萨依定律而忽视了有效需求,结果建造了一个脆弱的理论根基。萨依定律的权威性质从诞生之日起便遭到严重挑战。

不足之处:
1、缺憾
回顾詹姆斯·穆勒的表述形式,他指出一切生产活动都为了消费,必须通过生产某些商品来进行交换,得到自己所需要的物品。这里仅描述以需求主导,然而萨依和李嘉图将这一说法改为供给作主动,并说因此物品自动产生需求。这说法首先违反供需两大定律:“实际上,人们并不是一有销售就非购买不可。卖和买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分开的……”另见马克思说:
谁也不会因为自己已经卖,就得马上买。流通所以能够打破产品交换的时间,空间和个人限制,正是因为他把这里存在的换出自己的劳动产品和换仅别人的劳动产品这二者之间的直接的同一性,分裂成卖和买这二者之间的对立。说互相对立的独立过程形成内部的统一。
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变成重叠,显然不论在个体经济或总体经济都不可能的。
这错误的结论遭到凯恩斯在《通论》的否定:
这就是说,有效需求不是具有一个唯一的均衡值,而是具有一系列的无穷大个同样可被容许的均衡值;从而,除了劳动的边际负效用所规定的一个上限以外,就业量的大小是不能确定的。
如果这是正确的话,那么,企业家之间的竞争总是会导致就业量的扩大,以至到整个产量的供给不再具有弹性为止。有效需求数值的进一步增加不再会导致产量的任何增加。这一状态显然同充分就业是相同的事情。
“当我们的收入增加时,我们的消费也会增加,但增加的量不像收入增加那样大“。根据这一心理规律,就业量越大,与之相对应的产量的总供给价格与企业家能够从消费者支出那里收回的社会愿意消费数量之间的差距也越大。因此,如果消费倾向不变,那么,就业量便不能增加。
这就是马尔萨斯未能解释的有效需求不足。
不过凯恩斯似乎对否定萨依定律依然有所保留:
从表面上看来,本书的基本内容似乎否定了萨依定律,然而事实上……他并没有如此,而仅仅给萨依定律加上一个条件,即:只要执行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使投资等于充分就业下的储蓄,萨依定律是可以成立的。
2、批评
与供需定律矛盾和漠视有效需求只是萨依定律最基本的错误,更严重和致命的批评来自马克思。
马克思认为萨依定律把简单商品流通(商品-货币-商品,即C-M-C)和物物交换(商品-商品,即C-C)混为一谈,无异于将经济当作原始时代的简单经济,得出一切商品不能同时发生过剩的结论。
马克思非常强调社会中的阶级对立,资本家和工人的对立,他的理论有很大篇幅用于分析剩余价值的产生。他对价值的分析得出一条公式:
马克思的原式:
c(不变资本)+v(可变资本)+m(剩余价值)=W(商品价值)
保罗·斯威齐的修改:
c(不变资本)+v(可变资本)+s(剩余价值)=总价值
所有商品的价值都可分为这三部分,剩余价值是工人在进行必要劳动获得生活资料时,额外进行剩余劳动所产生的价值。剩余价值被雇用工人的资本家所占有,转化为利润。资本家将货币形式的剩余价值投入他的资本累积,扩大生产规模。所以资本的流通过程表现为:M-C-M'。
M'大于M,因为商品的价值得到工人剩余劳动的增值。资本家不断投入资本以M-C-M'方式流通。如果萨依定律是正确的话,同样的供给只会带来同样的需求,资本家的消费和投资只是相同数量的货币形式价值在循环流转,那么社会财富的增加从何以来呢?
不但如此,马克思加紧追击萨依定律,资本家在储蓄时已经得到利息,利息形成普通利润率,如果某个行业的利润率下降到普通利润率之下,资本家就会抽出这里的资本投入到其他利润率高于普通利润率的行业去。如果全部行业的利润率都下降至普通利润率之下,资本家大可以将资本抽回,以货币形式握有资本收取利息,等待更有利的时机再投资。当资本被抽掉,流通过程的继续就是这样遭到破坏,危机就是这样酿成的。
可是,马克思的批评一点儿没有得到任何主流的经济学者注意,因为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资本论》内“剥削”这个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