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名词——节约悖论
来源:
|
作者:pmo38f1ec
|
发布时间: 2018-04-23
|
544 次浏览
|
分享到:
“节约悖论”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最早提出的一种理论,也称为“节俭悖论”、“节约反论”、“节约的矛盾”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储蓄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但根据储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的理论,增加储蓄会减少国民收入,使经济衰退,是恶的;而减少储蓄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是好的,这种矛盾被称为"节约悖论"。
节约悖论(Paradox of thrift)
个人认为,节约悖论是在收入可以支撑人们普遍消费观念的基础上储蓄的减少可以推动消费,从而推动生产的不断最大化,最终实现经济的不断增长,但人类社会普遍是趋利的,对于资源的占有必然不会导致整个社会的均富,因此满足全体人们消费的可能性并不高。
“节约悖论”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最早提出的一种理论,也称为“节俭悖论”、“节约反论”、“节约的矛盾”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储蓄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但根据储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的理论,增加储蓄会减少国民收入,使经济衰退,是恶的;而减少储蓄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是好的,这种矛盾被称为"节约悖论"。
节约的悖论是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推导出来的结论,它在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是存在的,是短期的。长期中或当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时在,节约的悖论是不存在的。
推理过程:
其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是I=S,即投资=储蓄。
其中 S=Y-C-G,即储蓄=国民收入—消费-政府购买
而消费则被假定为一线性函数:C=C。+cY,其中C。为不受收入影响的自发消费,c为边际消费倾向,即增加的消费占增加的收入的比重。由于假定边际消费倾向不变,c同时也为平均消费倾向,即消费占收入的比重。
于是有:S=-C。+(1-c)Y
又假定投资固定不变,即:I=I。
于是得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决定方程:
I。=-C。+(1-c)Y
解之得:
均衡的国民收入Y*=(C。+I。)/(1-c)
在这一式子中,c作为边际消费倾向,是一个小于1的数,当c变大时, 1/(1-c)的值变大,国民收入Y*增加;当c变小时,1/(1-c) 值变小,国民收入Y*变小。
这意味着,当国民增加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时,将会导致更多的国民收入,使整个经济呈现繁荣局面;而当国民降低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时,则会引起国民收入下降,使整个经济陷入衰退。简而言之,就是:挥霍导致繁荣,节约导致萧条。
应该指出,这是因为在收入不成问题的基本理论前提下的现代社会,是消费制约生产,而不是生产限制消费。如果不消费或者降低消费就会使资本的运动停滞,随后又会引起对劳动力需求的停滞,最终导致生产的停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