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名词——边际效益
来源: | 作者:pmo38f1ec | 发布时间: 2017-09-27 | 407 次浏览 | 分享到:
边际效益(Margina revenue / Marginal Income)

个人认为,基于边际效益,企业应该更多的关注市场需求和创新能力。产品的利润,在各类前提固定不变的基础上,会保持持续走低的状态。
但有些时候,这个理论上会被突破,附加于文化和精神层面的东西,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持久力,会打破边际效益的常规,而产生持续的利润。

边际效益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它大体可以这样理解,即一个市场中的经济实体为追求最大的利润,多次进行扩大生产,每一次投资所产生的效益都会与上一次投资产生的效益之间有一个差,这个差就是边际效益。具体可以通过边际收益来理解。

边际收益(德文:Deckungsbeitrag)是指增加一单位产品的销售所增加的收益,即最后一单位产品的售出所取得的收益。它可以是正值或负值。边际收益是厂商分析中的重要概念。利润最大化的一个必要条件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任何厂商的产量变化都不会影响价格水平,需求弹性对个别厂商来说是无限的,总收益随销售量增加同比例增加,边际收益等于平均收益,等于价格。在非完全竞争(垄断竞争)条件下,厂商的销售量同价格成反比。如果需求弹性大于1,即售量的增加的百分比,快于价格降低的百分比,总收益随销售量增加而增加,尽管不是同比例增加,平均收益下降,边际收益为零;如果需求弹性小于1,这时总收益随销售量增加而减少,平均收益更快下降,边际收益为负数。

公式:
边际收益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
边际收益=售价-变动成本
总边际收益(Total Contribution Margin,TCM)等于总销售收入(Total Revenue,TR or Sales)减去总变动成本(Total Variable Cost,TVC):
总边际收益 = 总销售收入 − 总变动成本
单位边际收益(Unit Contribution Margin,C)等于单位销售收入(Unit Revenue or Price, P)减去单位成本(Unit Variable Cost,V):
单位边际收益 = 单位销售收入 − 单位成本
边际收益率(Contribution Margin Ratio)是反映销售收入后所得到的利益比率, 比率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法计算:
边际收益率 = 总边际收益/总销售收入= 单位边际收益/单位销售收入

几种情形:
这一部分收入可以用来补偿生产中的固定成本,甚至超过固定成本,为企业带来利润,边际收益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当销售收入低于保本点时,收益不足以补偿固定成本。
当销售收入等于保本点时,收益刚好补偿固定成本。
当销售收入高于保本点时,收益除补偿固定成本外,产生利润。

递减率:
边际收益递减律, 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一种或几种不变的生产要素中时,最初这种生产要素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当它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将要递减,最终还会使产量绝对减少。
这一法则,如果不断添加相同增量的一种投入品(且若其他投入品保持不变),这样所导致的产品增量在超过某一点后将会下降,也就是说,边际产品将会减少。
生产所需的基本要素有四大类:土地(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财货和企业家才能。生产一定量的产品就得消耗一定的要素,一定的技术条件下这个要素比例是确定的,即当其他要素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某个要素的投入量势必会影响产量。从开始投入这个要素,边际产量比较平稳(也有可能因为其他要素的非最佳贡献导致边际产量递增),因为其他要素过剩,能保证这个要素按最佳比例充分利用;达到确定的要素比例之后边际产量则会下降,因为这个要素过剩,没有按最佳比例充分利用,因而会使边际产量递减,最终在其他要素耗尽的之后继续投入该要素出现产量不增。

递增率:
边际收益递增是指:在知识依赖型经济中,随着知识与技术要素投入的增加,产出越多,生产者的收益呈递增趋势明显.这一规律以知识经济为背景,在知识依赖型经济中生产要素简化成知识性投入和其它物质性投入。

相关引申:
平均收益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
边际收益是指增加一个单位的销售量所引起的总收益的增加,边际收益MR=△TR/△Q。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由于不管销售量怎样增加,单位产品的售卖价格始终不变(需求曲线是水平线),因而每一单位产品的边际收益始终等于固定不变的销售价格,并等于平均收益。即MR=P=AR。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由于厂商的需求曲线(平均收益曲线)是一条水平线,因而边际收益总是等于平均收益,从而边际收益曲线可以由需求曲线来表示。